企业和人才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大批具有特殊成长性的创新型企业和创新型人才更应受到重视。
上海一直有鼓励创新的传统。今天,我们要创造一片适合创新创业、能把各类人才带到上海的“沃土”。它是否是“沃土”,取决于它能否使“种子”生根发芽,能否使“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这不仅取决于土壤本身的质地,还取决于外部环境的协调。如果把企业和人才比作“种子”,把城市比作“土壤”,那么各级管理部门提供的政策和服务,以及由此创造的营商环境,就是种子生长所需要的“阳光和雨水”。
仅仅依靠外部“移植”是不够的,只有“种子”能被充分发现,然后“种子”才能播种。这就要求我们要广泛关注中小微企业和创新型人才,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绝不轻视或忽视那些看似不重要、但极有可能隐藏的创造力和个性闪光点。
植物生长有一个周期,创新和创造也有一个过程,过程中有很多风险,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一个开放包容的城市应该有足够的宽容、耐心和理解力。它应该能够感同身受,等待鲜花绽放,而不是急于求成,急于求成,只根据短期的结果得出结论。如果创业者起步时我们看不到未来,甚至根本不想和他们一起想象未来,那么他们未来也不会留在这里。
在此基础上,如何给“阳光雨露”检验各种制度、政策和服务的供给水平“阳光雨露”应该恰到好处,不仅在烈日下,也在倾盆大雨中。这就需要仔细考虑系统设计、策略实施和服务管理的时机和适当性,这样才能打“痛”,刮“痒”,恰到好处。
提供“阳光和雨水”不是“东方日出,西方下雨”,也不是建造“温室”。各级党委、政府要更加注重营商环境的普遍性和可预见性,让企业感受到市场环境的公平正义,鼓励企业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在市场中成长。好的企业和人才需要的不是简单的“保姆服务”,不是不可持续的“政策红利”,而是公平、顺畅、发展友好的环境。就像种子在宜人的气候中一样,它们可以在没有“施肥”的情况下一整天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