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港技术人才成功落户、居转户迈出一小步
来源:上海落户帮
2022-07-12
459 浏览
临港技术人才成功落户、居转户迈出一小步
8月18日,临港新片区国际人才效劳港正式开港。这座不算特别起眼的六层建筑,汇集了新片区与人才效劳相关的一切业务事项,还特地腾出两层楼约请多家人力资源效劳公司入驻。
国际人才效劳港的开港,颇有种承上启下的气势,既像是为新片区过往一年的人才效劳工作做了一个小结,也为新片区未来的人才大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过往一年中,新片区的人才效劳工作,从国务院总体计划、市委市政府特殊支持政策中准绳性的表述,变成细致的若干措施,再被细化为一本本办事指南,最终落地成为落户者手中的户口本。
目前,曾经有200余人享遭到新片区缩短“居转户”年限、引进人才直接落户等政策优惠。这些数字背后,是新片区求贤若渴的态度和想方设法为人才效劳的工作准绳。
让条文里的每一个字都落地成真
2019年11月20日,新片区管委会发布了支持人才展开若干措施。这些措施传达出了新片区吸收人才落户的指导思想:在上海市梯度化落户政策的框架下,新片区给出的条件要比市区优惠得多。
关于新片区管委会党群工作部(人力资源处)的工作人员而言,若干措施的发布仅仅只是工作的开端。随后几个月,他们需求把若干措施里的每一句话都细化为可落地的办事指南。
据党群工作部(人力资源处)副部长杨武引见,细化工作的重要一环,就是在若干措施的框架内,让优惠政策惠及尽可能多的人才。
在缩短“居转户”年限方面,关于哪些单位的员工能够享用7年缩短为3年的政策,市委市政府特殊支持政策里的规则较为笼统:契合新片区重点产业规划、经新片区管委会引荐的用人单位。
杨武说:“国务院总体计划明白重点支持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产业,但重新片区的角度来说,四大产业仅涵盖高端制造、科技研发,而新片区是一个自由贸易区,金融、贸易、航运等行业的展开对新片区同样重要。”
在经过多次沟通后,除了四大重点产业外,新片区还为另外四个产业争取到了被归入7年缩短为3年单位清单的资历。“其中三个产业是‘临港50条’中触及的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和高端配备,还有一个是临港要重点打造的离岸业务。”
组建队伍是细化工作的另外一个重点,特别是盘绕新片区刚承接的那些事权。“临港50条”中明白了要赋予新片区国内人才引进直接落户和留学回国人员落户审批权。
“在正式承接这些事权前,我们还愁了好一阵子。”杨武坦言,由于临港原本是一个市属区管的管委会,历来没有经手过这两个事项,管委会以至找不到一个做过相关业务的工作人员。“好在浦东新区及时援助了一位有丰厚落户工作阅历的人才,在这个人才的牵头下组建了队伍,并梳理分明了全部的办事流程。”
2020年2月,新片区发布了“居转户”的办事指南,4月就公示了第一批经过缩短“居转户”年限落户的人才。5月1日,新片区正式承接国内人才引进直接落户和留学回国人员落户审批权,当月就批准了第一位经过国内人才引进直接落户的人才。
第一名胜利落户的技术工人
新片区关于人才并没有设定一个单一的规范,纵观过往一年享用政策优惠的200余人,他们之中,既有身处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岗位的名校硕士,也有工作在制造业一线的技术工人。他们身上最大的共同点在于,他们都是新片区展开需求的人才。
郑天华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专业是微电子集成电路。2013年硕士毕业后,他就来到上海工作。“一开端就想落户上海,所以刚工作不久就办了寓居证,原来打算经过7年‘居转户’的途径落户。”他说。
2018年,出于职业规划的思索,郑天华跳槽到了位于新片区的上海寒武纪科技信息有限公司,从事芯片设计的相关工作。去年年底,公司人事通知他,公司被列入了人才引进重点机构清单,他的条件契合国内引进人才直接落户的请求,工作满两年后就能够提出申请。
郑天华发现,等候了多年的落户,忽然变成了一件十分简单的事情。今年6月,他开端着手准备资料,“公司人事给了我一份清单,依照这个清单提交资料后,新片区人才效劳中心的工作人员一旦发现有问题,就会在第一时间给予反响,所以整个流程走得十分快。”
在公司吃饭的时分,落户成了郑天华和同事们经常聊起的一个话题,“大家都觉得,这个政策很鼓舞人心。特别是那些刚毕业进入公司的同事,知道这个音讯后,像是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7月中旬,郑天华的落户申请经过初审,8月13日就走完了公示流程。
差不多在相同的时间,刘剑的名字出往常了新片区最新一批的“居转户”公示名单中,他就职于上海中船三井造船柴油机有限公司加工部,是一名一线数控加工技师。刘剑所在的企业工商注册地、消费运营地和税收户管地均在临港新片区,契合“居转户”年限由7年缩短至5年的条件。同时,他自己持有数控铣工二级技艺等级证书,契合新片区技艺人才引进优惠政策。
于是,刘剑成为了新片区发布《首批技艺人才引进目录》以来,第一个经过新片区“拓宽技艺人才引进通道”政策胜利落户的一线技术工人。
今天的一小步,未来的一大步
谈及新片区人才效劳政策的效果,党群工作部(人力资源处)副部长杨武讲了一个直观的事例:上海某家知名公司下属的临港分公司和市辨别公司一同做招聘会,在讲完各自关于人才效劳方面的政策后,大部分招聘者都投了临港分公司,最后市辨别公司明白表示,以后再也不会和临港分公司同场招聘。
“过往一年的落户数据,其实很难反映出新片区人才政策的效果。”杨武说,受优惠人才政策吸收新到新片区工作的人才,要走到落户流程的话,短的需求1-2年,长的需求3年以至5年。“我们往常的落户针对的主要是临港的存量。”
而临港人才存量的一个特性是从业人员的总量偏少。据了解,整个新片区以消费性为主的实体企业大约有员工13万人,其中外地员工7.4万人,而外地员工中曾经办理寓居证且已契合“居转户”年限请求的人员仅1.43万。
“依据全市面上居转户普通规律推算,契合年限请求的人员中可抵达落户条件的仅10%,所以目前整个临港的从业人员中,真正抵达‘居转户’落户条件的也只需1400余人。”杨武说。
面对这些客观存在的不利要素,杨武表示,他和同事们能做的是继续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做到政策人人知、人人通,敦促从业人员第一时间办理寓居证,按规则交纳社保和个税在争取更多的优惠政策同时优化人才效劳工作的各个环节。
关于“居转户”申请的审批,新片区管委会承担的工作是在审核完资料后,向申请者开具同意其缩短“居转户”年限的引荐函,之后申请者需求拿着引荐函去相应的区人才交流中心再递交一次资料。
“这个过程中,申请者需求提交两次资料,而且还要花时间跑到区里。”杨武说,“假如能够把受理、审核资料的工作下放到新片区,两步兼并为一步,新片区增加了工作量,但关于申请者而言,既省时又省力。目前,我们正在向市局争取在新片区这样实施。”
站在人才的角度去思索工作流程,这样迈出的一小步,终将集聚成新片区吸收人才的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