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这一事件的影响已经超过一半。数据显示,厦门市生产生活恢复指数居全国第二位。伴随着人才的活力,厦门进入了创新型经济发展的新阶段。
但这种“满腔热血复活”的动力,离不开厦门利用重磅政策缩短人才引进距离。活动期间,“厦门市实施灵活引进人才奖励扶持政策”明确提出,鼓励厦门市企事业单位在引进人才过程中突破地区、户籍、社保等限制,并采取“飞地人才引进”、人才租赁等多种方式,为广大人才集团“云贡献”提供载体平台。
此外,为继续提高人才的吸引力,厦门市还全面启动了“人才鹭寄宿”行动,实施了“金鹭”高水平人才、“银鹭”行业骨干人才、“绿鹭”青年人才、“新鹭”优秀毕业生,“飞鹭”柔性人才等5个人才项目,策划“人才服务月”密集推出人才政策包,营造了“群鹭”的“星霞”良好氛围。
根据最新发布的《2019年城市商业魅力排名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厦门创新气候指数在全国排名第12位,在所有标杆城市中排名第一。创新氛围集聚人才,据统计,2019年厦门人口增长率达到4.38%,居全国主要城市第二位,成为人才最热门的流入地之一,这意味着厦门未来可塑性强,在新一线城市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在当前中国的城市竞争中,保持创新趋势,继续以实体产业为基础吸引人才进入城市,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从厦门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为人才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来看,厦门市未来的发展潜力依然乐观。
为人才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在向现代化高质量、高外观价值的国际城市迈进的过程中,厦门不断巩固了人才的基石,根据2019的数据,厦门引进了600多个高水平的人才600、5300多个灵活多样的人才和51000名毕业生。厦门市人才总数超过90万。
早在2010年,厦门就率先推出了旨在引进国内外高端人才的“双百计划”,自成立以来,已引进了上千名国内外专家到厦门工作。目前,“双百”人才创业企业总估值已超过1000亿元,涌现出美图科技、盈渠科技、艾德生物等一批上市企业。
2013年,还出台了人才计划的政策体系,包括20个子计划。新的理念、完整的制度、强大的力量走在全国前列。厦门市在大力引进国内外高水平人才的同时,也注重培育本地领先的人才和青年人才,南屯科技、欢乐漫步科技、舒塔智能科技等一批青年人才创办的“潜力股”企业开始涌现。专利技术、市场份额、收入状况等都显示出巨大的发展前景。
资本是人才创业的催化剂和加速器。为满足人才企业的融资需求,厦门市推出了“双百人才企业董事会”,既考虑到企业的需求,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培养金融机构的引导作用,又对服务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企业、金融、人才发展的良性循环。
在谈到这一创新的由来时,厦门市委组织部人才局局长卢寿荣说,他们在关注人才集团的成长性时,发现普遍存在资金困难的现象,“一是希望准确解决财政困难,二是能够有效整合地方资源。”
海峡两岸股权交易中心业务发展部主任胡松表示:“海峡两岸股权交易中心是厦门市首批区域性股权市场运营机构,政策上合作空间比较大,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为ZCB10企业定制板块。目前,已有200多家企业落户该行业。在拓宽融资渠道的同时,也可以帮助一些学者型企业、家族企业和技术型股份制企业解决财务标准和股权重组问题,为其更快更好的发展打下基础。
据了解,该板具有相当大的灵活性和扩展性。活动期间,海峡两岸股权交易中心还参照这一模式打造了“生物医药企业板”,通过资金投入、上市展示、精准支持等方式,帮助厦门本地医药企业快速解决关键问题。这意味着,这种方法也可以复制到软件信息和集成电路等关键产业集群。此外,“双百人才创业板”还培育了地方金融机构、风险投资机构等,使其结合大局支持高水平的人才企业,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资金。
此外,厦门市近年来围绕人才引进做了很多尝试,包括创新人才评价机制、优化人才引进流程、打造职业提升与发展平台等,致力于为人才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自2017年起,厦门市出台了“人才新政策45条”及其补充说明,对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引入市场化评价要素、创业激励等作出了明确规定。
值得一提的是,厦门集聚各种资源,帮助园区和企业培养人才。2012年,厦门率先在全国建立“高水平人才发展中心”,为高水平人才提供项目申报、投融资对接、知识产权转让、人才产品推广等多元化、多渠道、便捷高效的“一站式”高端服务。
以重点产业区为重点,大力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构建“创客空间孵化器试点基地(加速器)-产业园”的企业孵化成长体系,加快人才开发平台升级,完成“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企业研发资金补助+科技金融产品”等“组合拳”产业发展链。
此外,厦门还连续举办了6届“人才项目资本合作展”,为人才项目搭建了全面的资本对接平台,促进了人才与资本、技术、市场等要素的紧密对接。目前,展会已推动合作项目2500多个,涉及金额10多亿元。
厦门还通过创新社区建设和“创新+驿站”建设,建立“科技创新券”补贴制度,建立集约化园区服务平台,为创业者提供便捷的配套服务。目前,全市共有市级众创空间251个,孵化创业团队5000多个。
促进地方科研创新
人才新政策的出台,促进了厦门博士后科研“两站一基地”(科研流动站、科研工作站、创新实践基地)和企业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的协同发展。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厦门站共承担科研项目153项,获得专利212项,实现新产值约36亿元。目前,厦门市在重点产业和高新技术领域拥有26个院士、专家工作站,覆盖大数据、生物制药、新材料开发等新兴产业和重点产业。
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例,厦门从最初的常规医疗器械和耗材的生产制造开始。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生物医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正迅速向千亿迈进。
据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张军介绍,新药和数字化诊疗设备是当前和未来引领厦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两个重点领域。”厦门在这两方面具有创新优势:全球首例戊型肝炎疫苗、国内首例宫颈癌疫苗、国内首例长效干扰素等新药,以及个性化肿瘤伴随诊断试剂等高端医疗器械,我国第一个开放的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也拥有十多个国家级科研平台。依托创新优势,厦门高校和企业成功与MSD、赛诺菲巴斯德、葛兰素史克、辉瑞等跨国制药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在生物医学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方面,厦门高校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优势。目前,包括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华侨大学、厦门科技大学、厦门医学院等在内的高等院校,都有博士后、博士、硕士、学士等多层次、多学科的人才培养体系。厦门海沧生物医药港由于人才在生物医药领域的积累,迅速成为全国生物医药产业的新星,是福建省人才最集中的地区。
张军认为,目前厦门市正面临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需求,旨在培育优质复合人才,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模还比较有限,骨干技术人才稳定的就业和职业成长环境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建议通过政府的引导,高校和企事业单位要加强全方位、紧密的合作与创新,为人才在生物医药行业的培育和职业发展创造一个乐园。
目前,厦门高校共有686个专业与厦门市重点产业相衔接,占65.58%,占67.66%。今年年初,厦门启动“城市大学合作”计划,与厦门大学合作建设新能源、新材料、平板显示器、半导体及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等千亿产业链的嘉庚创新实验室,提高学科设置与产业发展的匹配度。
同时,厦门大学与市发改委签署了《关于深化厦门市科研成果实施工作的补充协议》。厦门市政府和厦门大学每年分别出资2000万元,支持厦门市相关科技园区实施和孵化厦门大学教师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创业项目,从而加快现有成果转化的效率。
根据上述报告,厦门在创业企业数量(2372家)、创业平台数量(222家)和本地优质企业数量(3072家)方面排名第一。在众多新一线城市的创新氛围比较中,厦门也是重要的创新之星。总体来看,厦门市各类创新型企业数量多、实力强。它有自己的特色创新产业,创新活力可以与许多新的一线城市抗衡。同时,厦门对人才有很强的吸引力,人才是高校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场所之一,也是毕业生留用率较高的城市。
差异化创新进一步吸引人才
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厦门还存在城市用地面积窄、经济总量小、产业布局分散、上下游产业链有待完善、房价居高不下等问题。
上述报告显示,虽然从外部评价的角度来看,厦门是一个整体宜居城市,厦门人才的拉动因素也保持稳定,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中国城市之间,特别是新一线城市之间的人才竞争,仍然明显受到创新产业发展的推动。尽管厦门创新氛围的相关指标保持稳定,但结合激烈的竞争态势,只有不断提升厦门的创新氛围和实力,才能构筑起更强的人才吸引力屏障。
近年来,新的一线城市出台了许多吸引人口流入的新政策,如苏州放宽了对居民点的限制,杭州出台了大量的住房补贴。
事实上,厦门已经在这两方面安定下来了。比如,针对人才普遍关注的高房价问题,去年厦门市专门出台了人才住房保障政策。厦门市高级人才可享受130-200万元的购房补贴,或每月6000-10000元的租房补贴,或以45%的市场价购买100-150平方米的人才住房。顶级人才还可获得200平方米人才住房或享受1000万元购房补贴。骨干人才和大学毕业生也可根据条件申请保障性住房、公共租赁住房或人才公寓。总体来看,厦门已形成“租、售、赠、补”相结合的人才保障房体系,在全国大中城市的政策覆盖面和优惠力度上均处于领先地位。在安置方面,目前在厦门稳定工作的大学生可以实现“二批”安置,各类在“三高”企业就业、年薪达到社会平均工资1.5倍的人才也可以实现,可在企业法人所在地办理结算手续,不受学历、年龄、住房等方面的限制。
卢寿荣向小编介绍说,“一般来说,厦门的安置政策定位很强,以重点产业为重点,缩小岛内与岛外的差距,为企业提供精准服务,而不是盲目争夺人才,抬高房价。”
张军认为,厦门的优势在于优美舒适的自然环境、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开放包容的人文环境。同时,也存在房价高企、公办中小学、幼儿园学位紧俏等限制,吸引青年骨干人才就业、扎根发展的政策竞争力相对不足。建议厦门市企事业单位在重点引进国外人才团队的同时,充分发挥引进人才、稳定人才、建设人才“蓄水池”的作用,重点支持人才的应用研究和转化研究,为产业发展做出贡献开发,形成合力,打造差异化人才引进优势。
厦门的“海纳百川”体系也在不断创新,包括灵活的人才激励、电子商务等新的经济领域,如人才都是最新关注的。在新经济建设方面,厦门市引进了曲店等总部经济重点投资项目,人才还开展了“一个项目,一个讨论”的相关认定工作,对人才领导的团队项目给予了高达1亿元的联合支持。
“目前,厦门引进的十多个人才项目已成功在全球上市。在去年中国互联网百强企业中,厦门有5家企业入选,超过了公认的互联网之都杭州(4家)。“相关人士表示,文化创意产业是厦门最新的重点,特别是随着金鸡入驻厦门,未来的影视产业等方面都是必将成为人才创新创业的热点。为此,厦门市专门出台了人才文化产业引进计划,大力支持文化创意企业落地。目前,国内知名文化创意公司太阳川和知名短视频制作基地西瓜视频已全部落地。
下一步,厦门还将推动国内知名媒体、电影类院校与地方政府的密切合作。厦门大学还将设立电影与创意艺术学院。未来,厦门将有可能成为国内媒体和电影人才的量产地。
“一带一路”即将建成。预计厦门还将继续扩大吸引人才的范围,推进新加坡先锋科技园等国外柔性招聘基地的运营,推进中以合作创新中心国际产业技术合作平台,加快“一带一路”业务加速器建设,与西安市西咸新区管委会签订合作协议,途经厦门。连接人才海外的通信信道。
据介绍,目前,厦门通过岛内、岛外产业园联动布局的模式,将创新活力空间向城市内部扩散。厦门在厦门漳泉都市圈的人口活力和人才吸引力,一方面加速了都市圈人才更快地集聚厦门,另一方面也可能带动整个都市圈形成整体人才的引导力量。巩固厦门人才现有的创新氛围和吸引力,通过进一步扩大特色产业的优势和创新能力,为年轻有活力的人群形成更大的辐射力和向心力。厦门的明天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