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北京在深化人才机制体制方面还有哪些部署?1月20日,国新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加快推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有关情况。会上,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秘书长靳伟表示,将加强人才的引进服务保障,进一步提高国际人才来京工作的审批效率,构建国际化的学术环境和生活环境。
据介绍,北京市将在国家各个部委的支持下发挥好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政策优势,率先开展相关先行先试。在激发人才创新的活力方面,依托国家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科研载体,更大力度地吸引国际人才的落户,集聚培养一批优秀的青年人才,加快形成多层次的创新人才梯队,让各类人才能够心无旁鹜地专注事业。
靳伟还表示,将加强人才的引进服务保障,进一步提高国际人才来京工作的审批效率,构建国际化的学术环境和生活环境。此外,开展科技评价体系改革,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导向。
靳伟介绍,2020年1月,北京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条例正式实施,这是科研人员长期期盼的科技成果的权属改革实现了制度性的突破。
他表示,该条例实施的一年中应该说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确实也存在落地“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下一步我们将着力打通法规落地的堵点问题,为创新者赋能护航。”
据介绍,在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方面,北京还将深化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打造多方共赢,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创新梯队。实施科技、产业、金融融合新机制,加快探索新业态监管模式创新,推动开展金融监管等方面改革先行先试。加快建立适应新发展格局的国际科技合作和开放的新机制,鼓励常态化的交流,更加主动地融入全球的创新网络。遵循科研规律和创新发展的需要,努力营造崇尚创新、潜心钻研、包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