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稳就业”,有什么隐形密码值得关注?
就业是民生之本,事关千家万户,事关国家的繁荣稳定。在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下,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这一新的经济常态,从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给高校毕业生就业环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此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用人单位难择业等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当务之急是进一步完善应对措施,稳定和扩大就业多管齐下。
就业环境呈现新趋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积极应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地方冲突频繁、不稳定的外部环境,加剧了全球性问题,积极推动国民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率。这些变化使就业环境呈现出更加复杂的局面。
结构性矛盾加剧。“大学生很难在万里找到工作,但在这个行业很难找到一个人。”目前国内就业市场的供求正在蓬勃发展,这是一种“奇怪的形象”。在新的经济常态下,第三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其中大部分以民营企业的形式出现。与国有企业相比,社会保障福利体系相对较差,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较高。因此,大学生对第三产业的就业倾向并不高,就业目标仍然是针对既定的公务员职位和机构。即使民营企业大量招聘,大学生仍然“视而不见”,导致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加剧。
工作流动性很大。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高校毕业生经常转业,给企业带来更高的成本,如再招聘、筛选、培训等。根据2019年6月发布的“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18年大学毕业生半年内流失率高达33%,其中98%的大学生主动离职。报告还显示,2015年大学毕业生平均在三年内为2.2家公司工作,其中40%的人在3年内跳槽。
创业成活率不高。“群众性创业与群众性创新”的激励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大量由大学生创办的新企业纷纷涌入市场。由于创业观念的不成熟、创业能力和风险意识的缺乏等原因,许多新兴企业只是昙花一现。根据Max发布的“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15年大学生创业成活率仅为44.8%,超过一半的企业被市场淘汰。
影响就业市场的不确定因素
2000/2019年,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和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期刊的数量高达1422篇,2018年和2019年有95篇文章。通过收集和整合CNKI收录的SCI和CSSCI期刊,以“高校毕业生就业”为主题的期刊数量与中国社会科学引文指数相当。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总结就业市场的影响机制。
就业定位的模糊性导致了人员的更大流动性。心理契约是企业与员工之间互惠互利的期望。当企业不能保持这一无形契约时,就会导致员工对工作的情感承诺急剧下降,心理契约的破裂会导致离职意愿的产生。高校毕业生在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在就业价值的选择上,往往表现为就业方向模糊,更倾向于自我价值满意,但容易忽视岗位或职业本身的价值,因此工作流动更加频繁。
就业准备机制的缺失导致就业创业能力的缺乏。在“大规模创业和创新”政策的鼓励下,许多学院和大学增加了与创业有关的课程。然而,从就业市场的角度看,大学生就业准备机制不完善,暴露出大学生与经济、社会的不匹配和对接现象,突出了在职业理想、职业精神、专业素质、创业能力和风险意识等方面的一定差距,创业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倾向于选择低风险、低成本、低技术含量的创业模式。该模型的市场潜力往往较小,成活率往往较低。
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实现途径
上面指出:“就业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2018年年底以来,中央多次重要会议集中讨论“六大稳定”,把“稳定就业”放在“六大稳定”的首位。2019年5月22日,国务院成立了国务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协调和协调全国就业工作。事实上,这是为了促进就业工作,使之成为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的“压舱石”。
要建立高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主动为经济和社会的优化升级服务。在新的经济常态下,高校要审视形势,紧密结合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变化,准确地联系就业市场的新变化和新需求,积极修订人才培养计划,把对新常态的认识内化到专业培训、素质、能力和职业精神的教育实践中,经济新常态的发展方向与经济新常态的发展方向是一致的。以高素质的就业质量能力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培养肩负重任的职业精神,培养肩负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从当前的角度来看,在大学生择业和择业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相背离的就业价值观,尤其是社会奉献意识的淡化和职业选择的功利性。这就要求高校要坚持以价值导向、知识探究、能力建设、人格培养为灵魂和教育主线,引导毕业生敢于承担振兴国民经济高科技领域的重任,敢于展示自己在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等方面的技能,切实肩负建设祖国、建设人类共同未来社区的神圣使命。
要大力提高就业能力,完善就业市场的法律保障机制。高校应响应新的标准和新的规范,引导大学生提前确立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搞好择业就业的高层次设计,实施就业创业实战能力的良好培养,培养为民族复兴、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服务的优秀人才。同时,国家也要进一步加强就业市场法制建设,维护和发展劳动者的利益,保护劳动者的权利,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和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