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很多有才华的学生不回中国发展呢?
人才流失的原因是什么?
据统计,在华留学生中,有一半以上自费出国,回国留学的不到1/3,其中自费回国的仅占4%左右。北大、清华的学生大多通过奖学金自费出国留学。如果按上述比例计算,绝大多数都是“黄鹤不归”。
为什么那么多来自国内顶尖院校的学生在出国后选择留在国外发展,一直是人们不断讨论的问题。这背后的种种因素以及人才外流对中国的影响值得深思。
在这个问题上,从宏观社会制度层面的分析,显然比从个人意志的总结上的分析更为可靠。在经济学和社会学领域,如果简单地认为宏观趋势是人的意志的总和,就会忽略社会制度组合和个人意志调整的动力机制,如果不观察影响制度的宏观因素,也会忽略这种现象的真正原因。
换言之,炒菜不是简单的原料添加。这叫色拉(色拉需要搅拌)。炒来炒去,炒来炒去的肉或肉,菜或菜,但味道不同。
科研人才需求
2011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科研投入4500亿美元,欧盟科研投入约占美国的三分之二,约3000亿美元,中国科研投入约1200亿美元。可见,发达国家(欧美国家、日本、韩国)在科研上投入了大量资金,也显示出对人才的强烈需求。
在这些发达国家的人口中,也有不少科学家和工程师。美国已经达到每百万人口5000人,也就是说,1000人中有5人。欧盟国家、日本和韩国基本上是3比4,新加坡已经达到近7个。在中国,每1000人中只有不到1.5名科学家/工程师。
如果把中美两国进行比较,美国3亿人口中约有150万科研人员,每人每年的科研经费约为30万美元,而中国14亿人口中的190万科研人员每年只能分配到6万美元。也就是说,在中国,每一位研究人员可利用的资源只有美国研究人员的五分之一。(请注意,这不是工作人员的工资,而是经济中科研支出的平均数。如果要计算工资,则应扣除科研经费中的设备、资源等费用。)
事实上,中国相对发达的国家对科研投入并不多。但比印度好。
科研人才供给
如果我们以“大学生”(包括大专生)为样本,中国每年有600万到700万大学毕业生,而美国只有大约200万。我没有查科技专业的比例,但中国的绝对数肯定比美国多。
直观数据:1978年,外国医生只占所有医生的12%(存量数据),而2008年,外国医生占33%,美国医生占67%(增量数据)。今年,中国医生占外国医生的10%。印度名列第二。
印度之所以再次被提及,是因为它在这个问题上与中国相似。人才素质也是有口皆碑的,而且人才的供给大于需求,因此也成为了一个向美国输出科研人才的大国,他们也不愿回国。
除了上述经济因素外,美国的内生环境也有利于中国和印度的出口。2008年,美国授予的博士学位中,60%是工程领域的外国博士,48%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博士,大约四分之三的社会科学、教育和人文领域的博士学位是美国的。美国理工科基础教育薄弱(不排除牛市,但平均水平确实较弱),为中印两国创造了巨大优势。
自然规律是统一的。
回到中国是什么感觉?
如上所述,美国人放弃了技术领域,但人文社会科学仍然具有明显的优势,更不用说商业、法律等标志着社会地位的保守学科了。正因为商学院、法学院和社会科学的研究生需要更高的门槛(前两个门槛是金钱,后一个门槛是英语和人文),中印两国学生在这一领域的优势被削弱了,并没有排斥牛逼,而是在“自然法”面前(我真的很喜欢他们是少数。
此外,中国是一个落后但繁荣的经济体。在许多消费领域,我们虽然数量落后,但增长速度很快,人均消费正在赶超发达国家(当然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令人惊奇的是,美国的一些工业每年增长5%。在中国,值得在投资前看到20%的增长。
这是什么节目?机遇,同志们,发展的机遇。
中国市场太大,潜力太大。淘宝虽然起步较晚,但2012年的交易额已超过亚马逊和易趣的总和,达到1万亿元居民币。占GDP的7.5%和占GDP的3%并不是在玩游戏,而是经济增长的实际差异。许多跨国品牌在增长预期中加入了中国元素,相信中国将是他们未来增长的动力。假设你是一家外国企业的高级经理。如果你看到你是一个成功的人在美国和欧洲,你去中国,印度,越南和印度尼西亚,你会扩大你的领土。你的心情如何?如果你是中国人呢?你能比外国人看得更清楚吗?
因此,回归与不回归是从两个角度看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区别。不归来的人关注现状,这确实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比如科研投入。而海归则关注未来发展的机遇,对一个新兴的、快速发展的中国而不是一个稳定的发达国家持乐观态度。
这是宏观因素造成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