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上海落户资讯 > 户籍制度不能一蹴而就,少些本地和外地的分歧

户籍制度不能一蹴而就,少些本地和外地的分歧

来源:上海落户帮

2022-07-14

566 浏览

户籍不能成为身份
 
  2011年6月6日晚上,南方某地,超过200人“围堵”在政府机关门口,手持石块、棍棒,不分青红皂白地砸向过往车辆。
 
  很多车辆被砸毁,有的甚至被翻得底朝天,还有车辆被点燃……
 
  这一切都起源于一起讨薪事件。
 
  6月1日,19岁的四川务工人员熊汉江和父母一起去工厂讨薪,结果与厂方人员发生口角,并被砍伤。
 
  熊汉江被挑断了手筋脚筋,却被法医鉴定为轻伤。这一结论引起了熊汉江家属和四川同乡的不满,他们开始找当地政府抗议,要求抓捕凶手,解决医药费用。
 
  事后接受采访时,打工者纷纷表示:老板都是本地人,有钱有权有关系,农民工只有“抱团”才能对抗,只有闹出气势,才会得到重视。
 
  虽然当地领导也很重视,及时与伤者家属沟通,垫付医药费等,但事态仍在恶化,这些打工者认为诉求没有得到解决。
 
  一直到6号,他们围堵政府讨说法,可突破不了警方防线,于是转而将怒气发泄到当地人身上。
 
  
 
  外地人说本地人是“吸血鬼”,本地人说外地人是“疯子”。
 
  “11点30分前,是外地人打本地人;11点30分后,是本地人打外地人。”目击者说。
 
  在这起打砸烧事件发生后,很多外来打工者都说,“有老乡被(本地人)无端殴打。”“他们设卡拦路,见摩托车就砸(开摩托车的多为外来打工者),不会讲当地方言的就打。”
 
  双方都害怕被对方攻击,最后就是“人人都没有安全,都可能被打”。
 
  之所以会发生这一切,除了外来打工者认为工作累、收入不高、缺乏保障之外,还有一个明显的原因:外来务工者尽管在当地工作多年,却很难融入其间。他们大多始终觉得自己是一名“外地人”。
 
  多年的户籍制度给外地人贴上了标签,让他们无法享受公平的机会和保障,因此长期受挫,怨气无法化解。
 
  在一些城市,因为户籍,大量外来人口同样创造价值、给当地政府纳税,却不能平等享受特定的公共服务,包括医疗、子女教育、廉租房、公租房等。
 
  这样一来,这些人在城市里生活的成本就会变高。你要让他把孩子带在身边接受教育,老人带在身边养老,就非常困难。因而引发了大量的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等问题。
 
  在《大国大城》这本书中,经济学家陆铭教授认为,户籍不应该成为身份,让人们被区别对待,也不应该让户籍制度来阻碍人口自由流动。
 
  书单君身边有不少朋友,都是在北京生活多年,有着满意的工作和稳定的生活,最终却因为没有户口,孩子无法上学,无奈离开。
 
  与户籍人口相比,非户籍人口相对更不快乐,他们对于政府、社会公众和小区居民的信任度更低。
 
  有调查显示,外来务工人员遇到困难时,首先想到的是向同乡寻求帮助,而不是当地政府和工会。
 
  户籍制度带来的身份差异如果得不到化解,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就会越积越多。
 
  在集聚中走向平衡
 
  《大国大城》于2016年出版,陆铭教授不断呼吁,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让人口自由流动。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年国家的很多政策,也确实开始向陆铭教授呼吁的方向调整,很多城市逐步放开落户门槛,有些甚至已经是零门槛。
 
  改革户籍制度,让人口能够自由流动的意义,远不仅仅是前面说到的那些。
 
  经济发展规律决定,现代国家一定会出现超大城市。并且全世界的经济发展,也都是集中在以超大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和城市群。
 
  那么,要想让其他地区的人也富裕起来,除了大量投钱去拉动GDP,其实我们还可以换种思路。
 
  在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云南姑娘卓玛和妈妈,在森林中一边走一边寻找松茸——这种菌子只有在没有污染的高海拔山地中才能存活。
 
  
 
  但即便对于熟悉森林的村民,采松茸也是一项凭运气的劳动,“一般来说,走一公里才能找到一朵”。
 
  每到凌晨3点,卓玛居住的村子就变得空无一人,所有能上山的人都去找松茸了。去晚了,松茸就被别人拔走了。
 
  当卓玛看到自己采到的松茸品质一般,并且别人比她采得多时,就会心慌。
 
  为了采松茸,母女俩穿过村庄后,要步行到20公里之外的原始森林。这一天,卓玛和妈妈走了11个小时的山路,但是换回的钱却很少。
 
  因为靠天决定的松茸产量是有限的,在这样“内卷”的情况下,要想提高当地村民的收入,最终就只有一条路,就是减少采松茸的人。
 
  如果没有各种制度的制约,每个人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自由流动,那么,有的“卓玛”可以进城务工和定居,取得更高收入。因为进城打工的人,大多是在工业、服务业,人多会带来“规模效应”,所以会实现经济的增长。
 
  而选择留在家乡“卓玛”们可以继续采松茸,并且因为人少了,人均收入也会大幅度提高。
 
  
 
  最终,人多的地方,总收入高;人少的地方,总收入也少,但所有地方的人均收入差不多,“在集聚中走向平衡”,实现共同富裕。
 
  因此,农村人口大量外出打工,其实并没有像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可怕。
 
  对“城市病”的误解
 
  可能有人会说,城市人口已经太多了,“卓玛”们不要再去了。
 
  因为人多,已经带来了拥挤、污染、以及医疗、教育资源短缺等问题,所以,我们应该设置门槛,控制大城市的人口规模。
 
  但是,陆铭教授告诉我们,问题不是出在人口多,而是出在了规划、技术和管理。
 
  比方说,我们总认为宽马路、多车道可以缓解堵车,所以,北京修了很多宽阔的大马路。
 
  可实际上,宽马路带来的并不是畅通无阻,而是加剧拥堵。
 
  因为马路太宽,条数就会相应减少,导致大量汽车集中于数量有限的道路。一旦某个路段出了状况,只能堵得越来越严重。
 
  北京的宽马路也被网友吐槽,明明要去的地方就在街对面,但不得不走很远才能到过街天桥,让人失去了闲逛的兴致。
 
  
 
  而且宽马路会导致沿街商业比较少,服务业大部分都在一些点状的购物中心,人们往往需要长距离开车才能到,反而加剧了拥堵和污染。
 
  有一种更好的道路模式:个别宽敞的主干道,加上很多小路。一旦出现交通拥堵现象,车可以开到其他路上分流。
 
  相比北京,上海有更多细窄的马路,更适合人们行走。这样,沿街人口密度更高,沿街商业更容易发展起来,居民生活半径也就更小。很多地方骑车和步行就可以抵达,减少城市的通勤压力。
 
  事实上,与大家的认知相反,拥挤反而更环保。
 
  因为人口密度高的地方,反而有利于城市投资地铁等公共设施,出行更便捷、环保。
 
  在香港,路比北京窄得多,车却开得很快。大量的老百姓不开车了,转为乘坐地铁。并且,香港的主干道修成了全封闭式,与行人隔离开,让车速更快;为行人修建大量空中连廊和地下通道,形成四通八达的步行系统。
 
  
 
  再比如,很多城市在中心地区盖了密密麻麻的写字楼,周边没有住宅。这样,上班的人只能搬到郊区,每天上班都要坐一小时以上的公交地铁,拥堵就更严重了。
 
  还有人说,人多了会带来医疗、教育的供给不足,但这是因为我们大大低估了人口增长情况,所以供给没有跟上人口的增长。我们需要做的,应该是科学预测人口,增加供给,而不是限制需求。
 
  总的来说,面对“城市病”,我们需要的是更有效的规划和管理,而不是限制人们来到城市。
 
  事实上,越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人口的聚集程度越高。在美国、加拿大、日本、欧洲,人口还在进一步向大城市集中,而不是平均分布。
 
  我们不需要把人限制在当地,那么多人涌入大城市,一定是权衡利弊后决定的。如果城市人太多以致不合适了,自然就不会去了,市场有自己的协调力。
 
  并且,让人口自由流动,才能更好的让各个地区发挥自己的优势,有的造汽车,有的搞旅游,有的采松茸。
 
  自由流动是人们最基本的权利,这不仅可以让每个人最大化自己的利益,也有利于缩小区域差距、维护社会和谐。
 
  当然,户籍制度的改变不能一蹴而就,但意识到这些问题正是解决的开始。至少我们可以更加包容,少一些“本地”与“外地”的分歧。
 
  毕竟,我们首先是人,然后才分本地人和外地人。
您正在申请积分落户服务站的专业服务
您的称呼

联系电话

验证码

立即获取

为了确保您的测评结果更准确, 我们申请您留下联系方式以便我们人工审核后通过电话回访告诉您准确的测评结果。*您的信息受 《隐私保护声明》保护

提交成功

您的服务申请已提交,
服务站将在1个工作日内与你沟通服务细节。
一对一规划顾问
更多福利,等你解锁!
上海积分落户指南免费领
上海积分落户指南
免费领
最新最全内部资料免费领
最新最全内部资料
免费领
专业顾问一对一定制规划
专业顾问一对一
定制规划
最新资讯每天分享
最新资讯每天分享
进群不止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