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界面商学院联合中国大学信息分析研究中心、博斯发布了《2019年50强人才品牌吸纳报告》。其中佛山、宁波、杭州、惠州、廊坊五个城市将被选中进行分析。这是第二部分。
宁波市委副书记、市长邱东耀2019年7月在宁波召开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别新闻发布会时说:“港口是宁波最大的资源,开放是宁波最大的优势。”。近40年来,宁波凭借这一资源优势,逐步从一个小型商业城市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国际港口城市。
2018年,宁波市实现GDP 10746亿元,成为继杭州之后浙江省第二个加入“万亿GDP城市俱乐部”的城市,也是中国第15个GDP超过万亿的城市。宁波舟山港也从内陆小港口发展成为世界级港口,货物吞吐量连续10年居世界第一,2018年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635.1万标箱,居世界第三位。
尽管宁波经济表现良好,但吸引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的能力却不尽如人意。根据中国大学接口业务学院、信息分析研究中心和博斯发布的“2019年中国50强城市”报告,宁波以31.56分的成绩排名第34位,长三角的上海和杭州分别以77.80分和60.66分的成绩排名第一和第四。
城市人才品牌吸纳是城市在一定时期内吸引、接受和发展人才的能力,体现了城市品牌在人才竞争领域的影响力和价值。前50名报告通过人才吸纳规模、质量、潜力和活力四个二级指标和13个三级指标,系统评价了88个候选城市。
从四个二级指标来看,宁波在规模指数和潜力指数上表现稍好,分别排在第24位和第22位,但在活力指数和质量指数上则落后,分别排在第47位和第34位。
据界面新闻副总编辑、界面商学院院长崔宇介绍,活力指数包括三个子指标,即岗位平均增长率、岗位招聘活力、人才技能匹配度,反映了一个城市人才选择的丰富程度。质量指标由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比例、一线城市工作经验人才比例、海外经验人才比例和未来人才比例构成,反映了一个城市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
崔宇说:“宁波市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比例和一线城市工作经历人才比例都不理想,在88个候选城市中分别排在40和76位,而杭州在这两个指标上都表现最好。”。
作为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宁波在上世纪90年代超越杭州,成为全省经济的领头羊,“杭甬双核”一度成为浙江最美的名片。现在,宁波仍然是全省第二大经济体,但无法与杭州抗衡。
“可以说,宁波在全国城市‘领军’中起着‘跟随’的作用,”赵跃说,“即使在2019年中美贸易战对外向型经济产生一定影响的背景下,宁波前三季度(去年)仍实现了6.5%的GDP增长率,在浙江省排名第二,成绩好,发展均衡。这是宁波,但也是宁波未来突围的关键。”
赵跃在接受《接口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从城市竞争力的角度看,宁波缺乏全国乃至世界领先的产业和项目。从目前的服装、家电、汽车零部件到高科技主导产业,也缺乏具有极端创新和绝对优势的产品和技术。
依托港口优势,宁波涌现出一批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邱东尧曾在讲话中说,宁波每10个人就有一个老板,每26个人就有一个私营企业。同时,对外贸易也得到了发展。2018年,宁波自营外贸进出口总额超过1300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3.2%。这是中国第八个对外贸易额超过1000亿美元的城市,五分之一的人从事对外贸易工作。
随着低端制造业和外贸服务业的发展,宁波很难吸引高端人才,省内人才基本上被周边的杭州、上海挖走。再加上缺乏浙江大学等优质大学,宁波在科研创新和主导产业发展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从50强城市人力资源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报告的评价来看,宁波的表现并不乐观。Cui Yu说,在人才吸收的前50个城市中,14个城市的负协同效应(即人才吸收排名低于GDP排名),占28%,无锡排名最大,其次是唐山、重庆和宁波。
“负协同”是指一个城市的实体经济不“人才友好”,不能充分吸纳人才。崔宇指出,宁波要改变以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使实体经济和人力资源共同发展。
为弥补人才短缺,宁波市于2019年4月出台了新的人才政策。高层次人才不仅可以获得15-800万元的家庭补贴,而且从引进之日起3年内首次在宁波购买唯一住房的各类人才,将获得总购房金额的20%和最高20-60万元的购房补贴。
宁波还规定,现有本科、硕士研究生在取得毕业后一年内到宁波就业,并在毕业后18个月内连续6个月缴纳社会保险,未在宁波购房的,分别给予一次性生活补助1万元和3万元。对在宁波缴纳6个月社会保险的归国青年人才,给予一次性补助5万元。
此外,2018年2月,宁波市放宽了落户人才政策,规定大专以上毕业生在落户后可就业;同时,高中生和中职生也被纳入低门槛落户范围。社保工作满2年后,社保人员可在合法稳定住所所在地申请落户,也可在集体户定居或通过亲属加入落户。这项政策取得了一些成果。根据浙江省统计局发布的《浙江省2018年主要人口数据公报》,2018年宁波市常住人口为820.2万人,比2017年净增19.7万人,居浙江省第二位,仅次于杭州净增33.8万人。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成为国家战略,宁波作为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18年,宁波制定了《宁波参与长三角一体化三年行动计划》要点,宣布加强与长三角重点城市对接,与上海签署并推进工业、交通、科技等专项协议,共同推进浙江大湾区建设,努力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区。
赵月指出,为了实现长三角城市群(如上海、杭州、南京、苏州、无锡等)的突破和脱颖而出,宁波需要进行重大战略创新,进一步改善商业环境,形成独特的差异化竞争力。
市长邱东耀也在2019年7月表示,宁波将着力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推进机场、海港、陆路口岸的建设和衔接,加快上海至嘉阳至宁波铁路、宁波至台州至温州高铁等重大线性项目建设,金甬铁路和宁波至周州铁路,推进上海跨Yangtze三角洲城市群“2小时交通圈”和上海“1小时交通圈”海通路前期工作。
在产业整合方面,邱东耀指出,宁波将主动对接上海、江苏等地优质要素资源,建设甬江科技创新走廊、前湾沪浙合作开发区,打造国家综合性产业创新中心,共建沪杭甬长三角创新创业生态建设实践区。
宁波民歌唱响“大海捞针,忘父忘母”,不怕开拓进取的宁波人将迎来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