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教育科学学院发布了2018年全国高职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报告和2018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能力评估报告,这是2017年以来第二次发布国家职业院校评估结果。介绍了我国高职院校办学的总体情况,指出了当前高职院校办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高职院校适应社会需要能力评价暂行办法”和“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能力评价暂行办法”的要求,国务院教育指导委员会委托上海教育科学学院于2018年进行了第二轮全国职业学院评估,收集了6800多所职业院校(包括1300多所高等职业院校和5500多所中等职业学校)的数据和信息,抽样调查问卷340000份。经过数据回顾、评价模型和专家评价,形成了两份评价报告。
分析了高职院校办学的基本条件、师资队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学生发展和社会服务能力,并与第一轮评价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报告显示,与第一轮评估相比,高职院校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和中等职业学校的整体办学能力有所提高。
第一,办学条件明显改善。2017年,高职学生教学仪器设备总价值达到1万元,比2015年增长12.6%,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教学仪器设备平均价值超过6000元,比2015年增长28%,其中中西部地区增长最快,增长速度为32%。
二是深化了校企合作。2017年,高职院校和企业联合建设了166800个校外实习培训基地,企业提供的实用教学设备总价值达61亿元,全部学校达到493万元。在中等职业学校,90%以上建立了校外实践培训基地,70%以上的专业教师进入合作企业,60%以上在企业雇用兼职教师。
第三,高职院校服务产业升级水平不断提高。58.5%的专业分与当地支柱产业有关,相应的学生人数达到569万人,比2015年增加230000人。为新产业、新设备、新动能服务的专业数量大幅度增加,金融、商业、设备制造、电子信息、医药卫生等大类专业招生100多万人。
第四,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效果明显。2017年,高职院校社会培训和技术服务收入超过50亿元,社会培训和技术服务平均金额达到400万元。继续直接在这些机构就业的毕业生人数占当年毕业生总数的58.3%,比2015年增加了6个百分点。
第五,高职毕业生已成为教育扶贫的新力量。2017年,贫困地区,如“三个区、三个州”的高等职业学生总数超过180000人,46%的毕业生在当地就业,位于赤贫地区的中等职业学校的142000名学生实现了就业,就业率超过90%。
报告指出,高职院校的办学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第一,一些高校办学条件薄弱。在高职院校,学生的平均教学、辅助和行政办公空间约有一半低于资格标准,80多所高校的平均教学仪器设备价值低于资格标准,100多所高校的实际教学名额少于0.2。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建筑用地、学生平均职业面积、学生平均校舍面积等指标均不达标,约占学校参与评价的一半。第二,投资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与2015年相比,一些省份平均每年拨款不足4000元的高职院校数量有所增加;由于投资不足,近一半的中等职业学校需要集中精力解决资金问题。第三,教师数量与问题结构并存。近70%的高职院校师生比例超过18%,有1500多个专业点,专职教师不足2人。1400所中等职业学校的师生比例超过20%,1600多所中等职业学校不符合“60名以上全日制教师”的标准。第四,部分高职院校的发展和服务能力仍然薄弱。政府每年购买400家机构的服务金额在1万元以下,300家机构的年技术服务金额不到1万元,近450家机构的纵向科研累计3年不到5万元,有500多家机构3年内没有横向技术服务费。第五,中断学业的中等职业学生人数较多。在过去三年中,全国有60多万中等职业学生中断了学业。第六,贫困地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面临困难。一半贫困地区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很难进入企业实践,60%的学校没有企业秩序来培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