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5万名海内外人才将齐聚青岛。截至目前,青岛已连续8年被评为“外国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并被智联招聘及相关机构评为2019年“最佳人才引进城市”。
这些数字背后,凝聚着青岛建设的强大力量。
“来到这里的是青岛人”,这不仅表达了青岛人对人才的渴望,更是把每一位人才作为一个家庭成员,帮助他们实现在青岛的职业梦想中共青岛市委组织部副主任、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胡一英说:“激发人才的活力,帮助他们实现事业,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流的平台汇聚一流的人才,一流的人才成为一流的企业
“关注人才价值的自我实现,使人才与城市相得益彰”是青岛市人才招聘的初衷。
从根本上讲,人才重视实现事业的平台,重视创造和创新价值的实现。为此,青岛市大力打造人才平台。
2019年,青岛市以“搞活一座城市”为基础,共发动15次攻坚战。随后,“一带一路”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贸合作示范区和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相继获批,青岛肩负起国家责任,全面搭建国际合作新平台。这为人才提供了理想的飞行舞台。去年,近7000名外国人才前来工作或开展项目合作。
同时,青岛抓住建设上海合作示范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地区的历史机遇,提出建设中国、日本、中国、韩国、中国、德国、以色列、中国、上合组织国家和中央企业“国际客厅”,推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汇聚青岛,让人才链、产业链、资金链、技术链留在青岛岛互动耦合,帮助人才实现双重价值。
从青岛市未来发展的战略高度看,利用产业吸引人才、用工聚集人才,让人才带动产业发展,是青岛的思路和方法。
针对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的现状,青岛市重点发展现代金融、智能制造等前沿科技产业,引进“瞪羚”、“独角兽”人才企业项目,完善投资拉动的“人才+项目+资金”吸引机制。围绕全市16条重点产业链,编制全市新老动能转化急需的专业目录和工作类型,引进中科院青岛EDA中心、四川交通等高端人才企业。,促进集成电路等产业链的快速形成。
早在去年6月,青岛就提出要抓住新兴产业投资机遇,加快发展5g商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
今年1月公布的144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中,新建基础设施项目达到20个,总投资632亿元。可以说,在“新基础设施”一轮的竞争中,青岛已经“起步”。“新基础设施”的推出,将进一步增强青岛产业平台的力量,为各类人才实现抱负提供更好的平台。
打造高水平、高质量的商务平台,用一流的平台推动一流的人才成为一流的商务,将是青岛回报广大人才选择青岛的最好礼物。
大力打破人才系统的束缚,解放和释放人才的活力
青岛是一个工业和制造业城市。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打造人才技能团队刻不容缓。加强顶层制度供给是解决人才技能供给不足、保证人才技能后继的关键措施。
今年,青岛将全面提升技能人才发展顶层体系,努力解决技能人才待遇差、发展无望的问题,继续建设工匠之城。一方面,将进一步畅通技能人才的向上发展通道,率先引导企业探索开展专业技术人员、首席技术人员、技能专家、技能主管的考核任用工作,从制度上突破技能人才专业发展的“天花板”。同时,要积极推进收入分配改革,着力探索绩效与薪酬挂钩的途径,不断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经济收入水平。
“我们将改革任何束缚人才手脚的东西。”。近年来,对人才的评价一直受到批评。评估权与使用权分离、评估标准不科学,严重制约了人才生命力的释放。
2020年,青岛市将大力推进人才评估权限下放。深化职称评审改革,进一步扩大用人单位职称自主评审范围。
青岛市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在去年海尔、海信、青岛啤酒、青岛港试点的基础上,近日出台了《关于全面开展人才企业技能独立测评,全面开展人才企业技能独立测评的实施意见》对合格企业的技能。除下放考核权限外,还将树立“干什么、考什么、突出能力、注重实效”的指导思想,引导人才将军立足岗位、建功立业。此外,在激励机制方面,坚持“评聘合一”,鼓励企业对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人员实行工资福利待遇,使人才得到真正的价值。
聚焦齐鲁乡村振兴,为齐鲁乡村振兴模式建设贡献青岛力量。在大力实施“颜桂星乡”计划的同时,高度重视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的培训和培训,去年培训了2万农民成长为农村实用技术人才,今年将继续加大培训和培训力度。
针对青岛市农村实用技术中心职业通道不畅的问题,青岛市坚持问题导向,积极探索农村实用技术中心振兴的新路径。今年,试点不仅将开展新型农民职称评定,还计划举办首届地方技能大赛,采取竞赛代替评定的方式,加快对一批乡村振兴骨干人才的评定和选拔,努力为振兴青岛智慧乡人才作出贡献。
关心人才就是关心人才关心的事情
为人才,青岛真情书写服务篇章。去年,青岛市对高端人才服务进行了新的优化升级,建立了人才服务的高水平协调机制,组织公安、教育、卫生等16个职能部门,编制了《青岛市高水平人才服务指南》,成立了高水平人才服务专家组,累计办理“青岛市高水平人才服务绿卡”862张,推进出入境、居住等服务,详细落实户籍、交通、子女入学、医疗等37项服务,办理服务2200多项。
今年3月,针对这一情况,青岛市将先落户后就业政策扩大到国内外毕业学年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大学生,并对“青岛市居民和社会教育收藏”进行了升级。大学生可以在网上确认自己的学业状况,并在落户资格考试中实现“第二批”。新政自3月17日出台以来,已有300名大学生在3天内递交了落户申请。
住房问题是影响青年人才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为确保青年人才有保障的生活,青岛市从去年起加大了对人才集团特别是青年人才住房问题的解决力度。2月25日,青岛市出台《关于加强人才住房建设和管理的实施意见》,提出今年青岛市将建设和筹集不少于10万套人才住房。租赁住房按同区域住房市场租金的60%-80%确定;人才产权式住房销售价格按销售时同区域商品住房销售价格的80%确定。
把人才带进来,让人才住有所居,青岛用行动表达了对人才的真诚渴望。
平台、制度、服务是青岛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的“硬”本领。一年来,平台、产业、政策、效率和态度的变化,可以更好地解释其“软”环境正在悄然改变“青岛让大家更好,大家让青岛更好”正逐步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