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清北生在余杭扎根,人才在街道干得如何?
来源:上海落户帮
2021-12-14
272 浏览
让清北生在余杭扎根,人才在街道干得如何?
2017年年底,余杭区在北京大学召开就业宣讲会,连过道都坐满了人,不少学生现场递交资料,表示十分等候到余杭工作。
8月21日晚上10点,在杭州市余杭区临平街道,街道团工委副书记朱思婧梳理好办公室的相关工作信息、整理全区创先争优相关资料,脑子里又复盘了老旧小区改造相关状况和停顿,计划好第二天的布置,才关闭电脑,终了了一天的工作。
1993年出生的朱思婧是浙江金华人、北京大学哲学硕士,2018年8月经过“清北”招聘,来到余杭工作。
她说:“父母觉得在杭州的政府部门工作氛围很好,生活环境很温馨,展开潜力也很大,希望我能发挥作用和价值。”
招引“清北生”,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是余杭的一项常态化工作。自2017年起,余杭就突破只从体制内选人的壁垒,着力展开地校协作,走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摆摊”呼喊,迄今已招录102名“清北”硕士博士落地生根。
这些“清北生”能够自主选择成为雇员或进入事业编制,他们中有不少人走上乡镇街道的工作岗位,在基层一线干事创业。
最近,网上传播一张余杭区招聘公示的截图,在这份长长的公示名单里,清一色来自清华、北大的毕业生,一些岗位还是街道办事处。
余杭区委组织部相关担任人表示,这份拟录用人员公示名单,并非今年的,而是2018年初招聘人员的公示名单。当时总共推出了100个岗位,最终有76人报到。
对此,有人赞同,高水平展开的确需求匹配高层次人才;另一种声音则提出:基层街道工作真的需求招录硕士博士吗?
2017年12月30日,余杭区迎来了首批前来面试的清华北大学子。
让人才在基层生长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这些“双一流”高层次人才在街道干得如何?
1990年出生的浙江金华青年陈吉,是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电子与通讯工程专业的硕士研讨生。2018年6月8日,他经过“清北生”招聘,来到余杭闲林街道。在18个月内辗转经济展开、村社挂职、拆迁布置、党政群团等岗位锻炼,得到了同事们的普遍认可:“脑子好使、思绪明晰,给他布置一个任务,很快就有途径反响。”
今年1月,事情发作后,闲林街道需求搜集实时管理人口的出行状况。依照常规伎俩操作,需求发起网格员进小区“洗楼”、挨家挨户搜集信息,这将是一个庞大的工作量。陈吉提出:“是不是能够采取数字化伎俩?”他花了一个晚上,设计让居民们扫码填写问卷,最后经过一枚二维码,在3天时间内胜利搜集到10万余人的出行信息,为闲林街道展开事情防控工作节约了大量人力时间本钱。
由于陈吉对大数据范畴有着共同了解,特别是事情期间破题基层管理的优秀表现,目前他被借调到杭州市委组织部人才办,特地从事“人才码”方面的工作。
当初来参与“清北生”招聘的高祥荣,则是奔着余杭镇街来的。2018年春天,他分开武汉东湖高新区,正式入职余杭街道。
“在高新区,我从事政府放管服改造工作,这让我有机遇看到全国各地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造工作,余杭‘跑改’向基层延伸的阅历做法走了全国前列。”高荣祥说,这让他坚决要来余杭的念头,所以当余杭区面向“清北”招聘党政机关贮藏人才时,他抓住了这个机遇。
到岗后的高祥荣开端全面参与街道大众工作,还接到了一项重要任务——参与余杭街道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每天跟着街道同事走村入户、夜访大众,让高祥荣在为中央经济社会展开效劳的同时,也增强了社会义务感,进步了做大众工作的水平。
鉴于“双一流”人才发挥的理论作用、分别全区展开态势,今年5月,余杭不再将眼光锁定在清北,而是面向全国“双一流”高校和世界百强名校的全日制硕士研讨生及以上毕业生,面向更广范畴,寻觅更紧缺专业人才。经过资历检查、素质评价、视频面试、现场考核,目前,新一轮的“余杭紧缺专业人才”引进已进入体检环节。
清华北大学子正在面试中。考生以小组为单位进入考场,针对试题依次中止个人陈说。
让“清北生”在余杭扎根
经济展开需求匹配人才队伍
余杭区委组织部相关担任人表示,在干部培育体系中,关于新进人员,普通先到乡镇街道基层锻炼,再流转到其他平台岗位,“这很正常。”
这些人才来到余杭后,如何让他们安心扎根,是一个系统工程。余杭对“清北生”的培育,从他们到岗报到时,就开端了——
为“清北生”提供生活导师和工作导师,开设“菁航班”定期展开主题培训;用人单位依据人才专长、专业背景布置能够发挥他们作用的岗位,制定契合他们理论的“一人一策”培育计划;到职一年之后,组织部门经过调查了解表现状况,还会依据个人意愿、分别岗位匹配状况,作二次分配,依据专业背景和个人专长,不时优化调整队伍,人尽其才。
比如,一位英语专业人才,从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余杭分局调整到区外办;一名熟稔德语、喜欢历史的人才,从钱江经济开发区调整到良渚遗址管委会任职;一名公共管理专业硕士,从街道抽调挂职到区科协,特地效劳院士专家和全区20余家科技企业,从事供需对接,为党委政府决策部署提供咨询倡议。
“2018年初至今,这些‘清北’硕士博士状态大都比较稳定,由于余杭政策兑现到位、培育体系比较成熟。”这位担任人透露,第一批“清北生”来的时分,外界有一些质疑,他们内心也有点忐忑,“随着培育政策的落实,很快这些质疑和忐忑都消弭了。”
人才培育体系的推进,构成人才引进的良性循环。从2019年开端,陆续有这些“清北生”的学弟学妹来探听:余杭今年还招“清北生”吗?一些在其他中央阅历过高层次人才引进的硕士博士,也来报名应考。
“他们看中的,其实是杭州的整体展开和余杭的环境优势,年轻人或许不知道余杭,但一定知道阿里巴巴。”
余杭区委组织部相关担任人以为,随着余杭经济社会高速展开,经济环境、产业结构、人才生态等众多范畴都发作了深化的变化。
“余杭要展开,不只需求吸收产业人才来创新创业,还需求从高站位和战略眼光,引进培育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与社会经济展开水平相匹配。”这位担任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