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上海落户 > 促进大学生政治认同的转变与基本策略

促进大学生政治认同的转变与基本策略

来源:上海落户帮

2022-08-29

481 浏览

促进大学生政治认同的转变与基本策略 新时期,我国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发生了结构性变化。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大学生越来越认同“中国的治理”。同时,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发展绩效的认同,具有新旧交替的特点。   当前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主要表现形式。   当前,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表现认同”,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果的认同。如果进一步区分身份对象,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对标志性成就的识别,即对新中国70年发展过程中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标志性成就的识别。政治认同的对象大多与基础设施建设或科技创新密切相关。“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天宫一号”、“量子卫星”等标志性成就,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了“小部分看全”的作用。   第二,确认业绩数字,即确定反映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种指标和数据。从中华居民共和国成立到今天,我国各个领域的生活都发生了沧桑,可以用各种表现人物来准确地表达。这种表现形式在教育中往往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促使大学生对我国的制度优势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第三,主观情感的认同,即大学生对自己的社会实践产生的各种主观感受的认同。政治认同的目标可能不是有形的,也不能用数字来表达。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主观感受也可以成为政治认同的源泉。当代中国的发展成就包括居民心理水平的显著变化,居民的成就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显著增强是这种心理变化的直接反映。   第四,确定发展成果的比较,即通过纵向比较、过去比较和横向国际比较。现在与过去的对比,从站立、致富到强盛,以及与其他国家的国家治理绩效的横向比较,可以使大学生更清楚地看到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强大有效性。这种比较使得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基于更大的时空背景。   二、大学生政治认同形态转变的内在逻辑   新时期,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具体形式开始从发展绩效的认同转变为“中国治理”的认同,即对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的认同。对发展业绩的承认是以所有领域和各级的成就为基础的。对“中国治理”的认识,是建立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全面认识的基础上,以治国方略的深层逻辑为基础的。当前,大学生政治认同形态正在进行结构调整,新旧政治认同形式长期共存,相互支持,相互转化。一方面,承认发展绩效是承认“中国治理”的基本前提;另一方面,承认“中国治理”是承认发展绩效的必然升华。   大学生政治认同的转变符合人类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身份发展的表现通常表现在身份发展的“工具”维度上。认同“中国治理”,就是认同“工具”背后的制度因素。如果说发展绩效仍然处于“什么是”的水平,那么对“中国治理”的认识就上升到了“为什么”的水平。大学生开始关注和探究其成就背后的原因,即中国这个人口超过10亿的大国是如何实现有效治理的。大学生政治认同形态的转变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必然过程。   大学生政治认同的转变反映了从探索、尝试到成熟刻板印象的历史逻辑。从“摸江石”到“高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良性互动”,从“不争论”到“推动体制各方面更加成熟和定型”,党中央经历了一个逐步走向成熟的治国方略,体制的各个方面在改革中逐步形成、完善和固定。在思想领域,大学生对我国政治发展的认识也是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他们对国家治理的看法也是逐步形成的。在这方面,大学生主观世界的发展演变过程与客观世界的改革实践过程基本一致。   第三,促进大学生认同“中国治理”的基本策略   加强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大学生认同“中国治理”的关键。因此,我们应着眼于“中国治理”宣传教育的特点,从学科发展、师资队伍建设、内容建设、话语体系和方法选择五个方面采取相应的策略。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应体现“中国治理”的内在要求。“中国治理”的本质是中国国家治理的内在规律,是一门系统而全面的科学,它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吸收群众的才能,积极吸收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的优秀成果,不能自言自语。要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开展与其他学科的交流与对话,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包容性整合过程中的积极创新。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人员应适应“中国治理”的知识结构。“中国治理”所涉及的知识结构非常复杂。将“中国治理”转变为适合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大学生的教育内容体系,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有更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更广阔的理论视野。因此,高校应调整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结构,积极构建思想政治教师培训学习平台,帮助思想政治教师更新和提升知识结构。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建设应符合“中国治理”的宣传规律。“中国治理”的优越性不是僵化的宣传,而是反映在居民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工作者可以从许多琐事和生活细节中挖掘出我国国家治理的优势。教育工作者在选择教材时,应坚持贴近生活的原则,将“中国治理”所包含的宏大叙事嵌入到体现中国居民日常生活的教材中,以生动、亲切的教育内容打动大学生,提高对“中国治理”的认识。   第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应体现“中国治理”的话语特征。话语是内容的载体。要使大学生理解和接受教育内容,就必须创新教育话语。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主要围绕着四个要素:人物、事件、理论和政策。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中国治理”,即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中加入制度因素,构建以“国家治理体制现代化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指导的“制度话语”。   第五,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选择应贴近“中国治理”的传播路径。“中国治理”是一个关于制度发展和制度运行的命题,是一个非常抽象的命题。对大学生来说,理解“中国的治理”比理解其他的发展成就要困难得多。这就决定了在“中国治理”的传播中,必须创新教育方法。教育者应坚持思辨与经验相统一的原则:一方面通过小范围的讨论,强化教育过程的思辨性,加深大学生对“中国治理”的认识;另一方面,创造各种条件来模拟制度运行,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到更抽象的制度内容。  
您正在申请积分落户服务站的专业服务
您的称呼

联系电话

验证码

立即获取

为了确保您的测评结果更准确, 我们申请您留下联系方式以便我们人工审核后通过电话回访告诉您准确的测评结果。*您的信息受 《隐私保护声明》保护

提交成功

您的服务申请已提交,
服务站将在1个工作日内与你沟通服务细节。
一对一规划顾问
更多福利,等你解锁!
上海积分落户指南免费领
上海积分落户指南
免费领
最新最全内部资料免费领
最新最全内部资料
免费领
专业顾问一对一定制规划
专业顾问一对一
定制规划
最新资讯每天分享
最新资讯每天分享
进群不止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