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生活”有了新的目标。国家发改委近日发布《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协调节能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等重点领域的创建工作。规划明确,到2022年,绿色生活创建成效显著,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绿色生活方式得到广泛推广。
如何实现这些目标?它会给生活带来什么变化?小编进行了采访。
到2022年,60%的新城市建筑将是绿色的
雄安新区“千年计划”正在建设中。如何把环境保护和节能与快速发展结合起来是关键问题之一。
在熊安新区,“新”是绿色的。熊公公民服务中心于2018年5月完成了规划、展览、政府服务、会议召开、企业办公等职能。经过大雨的洗礼,路还是干涸的,秘诀是什么?最初,熊安公务员中心在建设中融入“海绵城市”的概念,在绿地和人行道上设置透水砖,在车道上设置可渗透的沥青,在停车场设置草砖,使雨水在流动过程中穿过浅草沟,过滤后进入雨水收集系统。
除了“海绵城”外,在建安公务员中心项目中,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还采用了预制、模块化设计、模块集成、BIM技术、智能建筑等创新技术,实践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智能新城市。绿色理念也体现在建筑材料上。本工程广泛采用钢结构框架、预制墙、综合住宅等工业建筑构件,减少了现场施工对环境的污染和损失,提高了工作效率。
雄安新区只是一个缩影。近年来,国家积极推进绿色建筑行动,绿色建筑正在走近人们的生活。
根据绿色生活创造行动总体规划,2022的新建城市建筑绿色建筑面积比例将达到60%,既有建筑的绿色改造也将取得积极成果。
具体来说,将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设和运营新建和改扩建建筑,完善政府投资于公益性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的绿色建筑星级标准要求。现有的居住建筑将进行节能改造,积极采用合同能源管理和合同节水管理,引导用户合理控制室内温度。建设本身将提高绿色建材的应用比例,积极引导超低能耗建筑的建设。
中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向小编介绍,我国建筑业具有大规模建设绿色建筑的实力,拥有多项世界领先的创新成果。
在第十五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上,绿色智能装配式建筑的一系列最新成果备受关注。基于光纤布拉格光栅的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可以对施工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为高精细工程的安全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将工程垃圾无烧复合透水砖技术与“海绵城市”概念相结合,有利于建筑垃圾的吸收;中建智能施工机器人可根据不同的安装要求进入泡沫陶瓷板,通过加工凹槽将泡沫陶瓷板制成功能性建筑材料。
我国绿色社区建设历史悠久,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出现了一批环保型社区。2001年,有关部门联合颁布了《2001-2005年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纲要》,提出了创建国家级绿色社区的任务。从此,绿色社区建设步入正轨。目前,中国有1万多个绿色社区。
本次绿色社区建设行动,以大多数城市社区为创作对象,涵盖了社区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推动社区节能节水、绿化环卫、垃圾分类、设施维护等工作有序推进;社区基础设施绿化,使用节能照明和节水器具;营造社区宜居环境,优化停车管理,规范管线设置,加强噪声控制,合理安排和建设公共绿地,增加公共活动空间和健身设施;培育社区绿色文化,开展绿色生活主题宣传,落实共治共享理念,动员居民广泛参与。绿色社区建设规划是力争到2022年,60%以上的社区达到建设要求,基本实现社区居住环境清洁、舒适、安全、优美的目标。
南开大学生态文明研究所副所长Xu He认为,绿色社区应该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旨在实现“人类社会自然”的和谐共存、共同繁荣、共存共进。目前,一些绿色社区建设仍停留在生态景观层面,将绿色社区建设等同于社区的绿化美化。下一步,绿色社区的建立还需要加快绿色文化方面的配套板,使绿色生活理念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