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城市已开放落户,4月15日,南昌市居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南昌市城镇全面开放落户限制条件的通知》。全面取消南昌市城区落户参保年限、居住年限、学历要求等移民条件限制,实现人员进城“零门槛”。
根据南昌市新政策,流动人口落户“不附加其他条件”,在落户为零门槛的同时,将户口的入住审批权限下放给派出所,实行“一门、实时”的入住业务。这意味着,南昌作为省会城市,已经向外来人口敞开了大门,即使你不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精英。
南昌不是第一个零门槛落户的大城市,石家庄去年率先实现了零门槛落户。而在河南等一些省份,省会以外的其他地级市也基本取消了落户额度。在近两年的人才竞争中,即使是像沈阳这样的大型一二线城市,也普遍降低了落户的门槛。
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零门槛落户无疑是大势所趋。
近年来,围绕落户的开通,许多文件在中央层面密集分发。“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重点任务”前两天再次强调,要督促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全面取消落户限额;推动300万以上常住人口城市基本取消重点人口落户限额
中央政府“力促”落户的开放,因为还有很多地方在取消落户的限制、设置过高的人口流动壁垒、解决流动人口分流等方面还比较缓慢。
按照户籍制度改革的方向,除少数特大城市外,“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城市人口地区要逐步向落户靠拢,去年的石家庄、今年的沈阳和南昌案例进一步反映了这一趋势。然而,落户的门槛逐渐降低甚至消失,这并不是户籍改革的终点,而是一个起点。
首先,户籍制度造成的分离,不仅体现在本地人与外来人的公益性差异上,更体现在社会保障等保障机制的碎片化上,这与一体化密切相关。
比如,很多地区还没有实现公积金互认和贷款,社会保障整体水平还不够。这意味着人们可以自由移动,但这种辅助安全福利不能实时跟踪人们。碎片化的情况仍然会在各种程序中造成麻烦。
其次,一些城市没有预测自己的运力。在外来人口大量涌入的前提下,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供给存在明显不足。这就产生了程度短缺、医疗资源短缺、对流入人口的挤出效应等问题。
事实上,开设落户是有成本的。户籍人口相当于公共服务和财政支出。如果准备不足,公共服务配套建设不足,或者功利性太强,则将开放的落户狭义地理解为扩大人口规模,服务经济,甚至利用外来人口支持房地产市场的目标。这无疑会扭曲政策。
因此,落户的全面开放才刚刚开始。对于每一个城市来说,只有提高治理水平,善待每一个市民和流动人口,才能留住人口,保持持久的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