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区位于上海市西北角,面积55.4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28.9万人。它辖下有八条街道和两个城镇。1986年9月,“真如中学社会教育委员会”成立,标志着普陀区社区教育的开始,标志着中国社区教育的开始。普陀区确立了“为每一位社区成员的可持续发展”的终身教育核心理念,力求在理念上引领,在战略上谋划,在实践中努力。2010年11月,普陀区被教育部命名为“国家社区教育示范区”。
近年来,普陀区丰富终身教育,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探索形成终身教育服务社会协同治理的有效途径。实践启示我们,终身教育可以为社会治理提供取之不尽的智力支持。
整合终身教育资源服务民生
为积极应对群众对终身教育的迫切需求,普陀区努力完善区域终身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快捷便捷的终身教育资源圈,满足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终身教育资源圈”是在社区教育三级网络各“点”建设的基础上,从一个点到另一个区域,建立起广泛的合作共享“链”,最终形成覆盖范围广、形式多样、更加便捷的终身教育“圈”。
目前,全区初步形成了以社区学院为龙头、10个街道镇的社区学校为骨干、255个居民委员会学习点为基础的社区教育三级网络。此外,普陀区还组织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美术馆等机构和单位入驻社区,挂牌成立了8个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15个社会学习点、20个教育与支持相结合的学习点,有效地将社会资源引入社区建设,将民生需求融入社会和谐,使终身学习多元化,为市民打造“人人、时时、处处”的学习平台,提升终身学习的幸福感。
创新终身学习方式参与社区基础治理
自治与共治是上海城市基层治理体制和机制创新的亮点。公民学习团队的培育激发了社会活力。通过发现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建立学习团队,吸纳公众参与,为社区学习骨干培育一条新的基层自治之路,“共治”最终落定,“自治”向上拓展。
普陀区把团队学习与民心凝聚、民意观察、爱民紧密结合起来,为中心城区建设建言献策,为居民解决问题,突出“引领引领、求知理性、桥梁”等八大功能参与监督、咨询、智库、休闲娱乐、交流示范、凝聚辐射。
值得一提的是,普陀区勇于创新市民学习方式,率先探索“人文步行”的学习方式。通过选择人文步行学习点、编写学习手册、发布学习地图和主题线、引导学生和市民开展徒步学习等一系列列举措施,社区居民可以更好地发现历史文化脉络,触摸城市温度文化,对于熟人社区的建设,提高居民的归属感、获得幸福感奠定了基础。
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架起政府与群众的桥梁
普陀区注重终身教育队伍建设,创造机遇,搭建平台,促进专任、兼职教师和志愿者的稳定发展。定期举办“普陀区社区教育专任教师研讨会”,对社区学院、社区学校专任教师进行为期3个月的专项培训。通过前沿理论、专题讲座、案例研究、现场教学、小组交流、调查实践等培训方式,社区教育教师能够了解终身教育的最新理论和实践经验,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目前,该区已建成4个社区教育教学科研基地,制定完善了规章制度和标准,培养了一批骨干教师。启动成人教育班主任制度,推出20余名优秀教师,完善导师制,引导骨干教师自身成长带动队伍全面发展,推进终身教育、教学和科研建设。
此外,普陀区依托高校资源,合作开展“终身学习促进者建设与城市社区社会资本培育”研究,组建了一支终身学习促进者志愿者队伍,目前已发展到1000多人。全区制定了《普陀区终身学习促进者工作条例》,明确了“宣传动员、调查研究、沟通联系、参与管理、自我建设、建立规章制度”六项工作职责。
志愿者在工作中形成了“口头和个人教学法、入户调查法、现场调查法、部门走访法、现场咨询法”等多种工作方法,带动了一大批ZCB10居民参与终身学习。石泉社区的发起人高云雨热衷于志愿服务。他编导了自己的素描节目,号召社区居民学习环保知识。该节目被选定在市教育电视台播出。这些感人至深的事迹被编入普陀区终身学习促进者案例集。终身学习促进志愿者队伍的培养和终身教育,逐步由政府的“积极推动”向“社会主动”;由“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由“为民决策”向“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