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广州市统计局在其网站上公布了2020年广州人口的规模和分布情况。2020年底,广州常住人口144.984万人,比2019年底增加454900人。今年早些时候,深圳公布的年度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年底,深圳市常住人口为1252.83万,比2019年增长近620000。
数据显示,“十三五”前两年,广州和深圳居民人口增长速度均出现反弹,两年来两地居民人口净增长超过十二五期间五年净增长。分析人士指出,这表明,在全国各城市对青年人口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广州和深圳对人才的吸引力依然很大。
广州和深圳的人口在两年内增加了214万以上。
“十二五”期间,广东居民总人口增加344万人,其中广州、深圳占常住居民总数的一半以上。具体而言,“十二五”期间末,广州、深圳居民人口比“十一五”结束时净增791500人,净增106.7万人,占同期全省人口增长的50%以上。
2019年和2020年,特大城市的人口聚集趋势没有减弱,广州和深圳的人口净流入也在增加。2019年底,广州和深圳居民人口分别比上年增加542400人和529700人,到2020年底,广州和深圳居民人口分别比上年增长454900人和619900人。
也就是说,“十三五”前两年,广州市居民人口净增997300人,深圳居民人口净增114.96万人。近两年来,广州、深圳居民总人口净增214.69万人,超过“十二五”期间净增近350000人的水平。
今年1月,百度地图发布了2020年中国城市研究报告。根据百度地图开放平台的地理位置数据和交通出行数据的挖掘计算,深圳和广州在2020年人口吸引力排名前两位,而以广州和深圳为核心的珠江三角洲则是全国最具吸引力的地区之一。
据广东省体育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彭鹏介绍,广州的房价在一线城市中是最低的,外国人进入的门槛也较低。对于大型制造企业来说,生产成本和生存成本相对较低,吸引了大量的外国人进入。深圳经济发达,行业较新,政府管理相对宽松,成功率较高,再加上对待非户籍人口类似的户籍人口,吸引了大量的年轻人进入。
广深有一件吸引人口的“法宝”。
2020年底,广州市户籍人口达到897万人,比2019年底增加273800人,占户籍人口净增长的60%左右。在广州市户籍人口增长中,机械增长(迁出)人口达到133500,与户籍自然增长相当。这背后是广州日益宽松的定居点政策。
今年1月,广州市正式发布了“广州市促进城市非居民人口安置实施计划”,并建议进一步修订定居政策,建立以引进人才入户为主体,以整体入户和政策入户为有效补充的定居政策体系。
同时,该方案还建议推广居留证制度,以涵盖所有外来人口,确保居留证持有者享有国家规定的基本公共服务和设施,缩小居留证持有者与登记人口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之间的差距。通过公共服务的同质化,吸引民众留下耳目。
近年来,深圳也不断调整其定居政策,放宽了安置条件。2019年,深圳提出放宽纯学术人才进入大学及以上的门槛,而对入户人才数量指标的数量也没有上限。
截至2019年年底,深圳市户籍人口为404.7万人。在今年的两次会议上,深圳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和2018年计划草案提出,2018年,深圳将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到年底登记人口达到480万。
城市更加重视人口规模的影响。
在中国现阶段,人们选择城市最重要的还是就业机会,“适宜产业”的需求仍然远远好于宜居产业,人口仍有进一步聚集的趋势。济南大学公共行政学院教授胡岗告诉“羊城晚报”,中国人口仍在进一步向中心城市聚集,这一趋势仍然很明显。
正在公布的“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020/2035)”草案计划在2035年将城市居民人数限制在2000万左右。与一般规则的前一个版本(2011/2020年)相比,最新版本被认为比上一个版本的一般规则(2011/2020年)更灵活,后者已从“内部”改为“约”。
“确定人口规模的主要作用之一是根据人口规模来确定城市使用的土地规模,人口规模+土地利用规模决定城市的总体规模。”胡岗指出,人口规模将为医院、学校、道路、下水道等各种设施的容量规划提供依据。
彭鹏在接受“羊城晚报”采访时表示,人口政策出现了一种新的趋势,即大城市放松人口管制,这与严格控制大城市和大城市人口的初衷大不相同,这反映在广州、深圳等特大城市居民人口的增长上。“这背后的原因应该是城市竞争,吸引更多的人加入政府。”
广州社科院去年底发表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指出,大城市应正视城市规模效益,从“控制人口”向“人口竞争”转变,以实现未来更多的人口、人才和青年资源储备。建议广州市应尽快转变思路,制定新的人口发展战略,从“被动管理”向“前瞻性人口战略”转变,从“以产业控制人”向“以服务吸引人”转变,从“候鸟迁徙”向“以质量留住人”转变。